年末的仪式感,是一场即将到来的久别重逢。老朋友相聚,多是对过去时光的追忆。自《文化·大家》第48期“我们在文工团芳华岁月”发布以来,收到了很多普通人的真实故事,其中并不少关于70年代的生活日常。
在本文中,我们选取了几个普通人故事,讲述了他们在1975年的日常细节。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,多年之后,他们相逢在一个叫李渡的小镇,“1975”,对他们来说,既普通又特殊。 每个人有一段生逢灿烂的日子,所谓的怀旧,是对于过去岁月的致敬。1975,不仅对他们来说,是一个年份的代号,甚至对于很多人来说,都是一种对于过去美好生活向往的初心。
“笃笃马,笃笃马,骑马走焦石。焦石李家渡;打酒卖豆腐……十里河面船成行,青远驿站真繁忙,李渡烧酒海壳饼,五湖四海美名扬。”
这是一首起源于新中国成立前夕的李渡道情(民间说唱曲艺),说的是李渡这个地方特色风物,这种固定的唱词,随着民间艺人走南闯北,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被传遍了江西各地。
我们的故事,就从这个小镇说起。
“红蓼花香夹岸稠,绿波春水向东流,小船轻舫好追游。渔父酒醒重拨掉,鸳鸯飞去却回头,一杯消尽两眉愁。”
《李渡镇志》记载:那一年,家住离李渡镇不远的沙河村人、宋朝名相晏殊。乘船返回沙河村,船过李渡,已近王家洲,又折回李家渡,买了几坛好酒上船,随口吟出这首千古名词《浣溪沙》。
时光穿越千年,风物流转,我们能怀念民间艺人遥远空茫的歌吟,也能想象那年晏殊的那场酒醉……无数倍交织的碎片都指向这个地方独特风物:酒。
据《南昌市农业志》、《抚州府志、《临川县志》》等记载,至少在2500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就有古越先民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劳作,历经千年而演绎成今日之李渡。1400年前归临汝县(临川县)管辖。依托抚河水运,秦汉搭舍、唐宋设镇、元明开圩。商贾云集。宋代称清远镇,设驿站。
小镇从时光深处走来,2002年,随着李渡元代烧酒作坊遗址被考古发掘出来之后,这个小镇的命运似乎在历史深处又找到了归正,某种程度上,酒贯穿了整个小镇的命脉。李渡元代烧酒作坊也被确定是中国年代最早、遗迹最全、遗物最多、时间跨度最长且富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大型古代白酒作坊遗址。
酒,对于李渡镇来说,就是时间的产物。
今天,我们能在“李渡”的制酒中,感受到他们在对待历史的态度,也能从他们的品牌故事中读懂他们的价值观,或许我们知道她所放不下的那份情怀,就更能读懂当年王安石、晏殊酒醉的怅然,这份情怀贯彻古今,我们就从“李渡1975”说起。
生于六十年代的汤向阳在七十年代初还是在湖南湘西某地的少年,在计划经济体制下,那个时候,所有的东西都是凭票供应,而且当时都要当副食品公司去购买,当时人们要去李渡打酒,一般有两种,酒是散酒和瓶装酒。当时李渡镇办喜宴……【详情】
1975年,即将要初中毕业的李渡镇温家圳人桂建霞,最喜欢做的事就是跟着父亲去李渡镇集市逛街。那个时候,她的父亲是温家圳公社的办公室主任。她记得很清楚,她像跟屁虫一样,跟着父亲去打酒。当时李渡酒只销不供,并且都是凭票在进贤副食品公司去购买,在计划经济年代里……【详情】
樟树清江镇人胡少伟在1975年还在学校检取飞行员,最后一个政审的时候,整个清江县只检取了三人,胡少伟就是其中一个,但最终,只有一人成功被入取。
“那个年代《芳华》很像,那个时候特别崇拜军人,崇拜军队,当时……【详情】